2025/10/28

人工智慧與心理健康(三)提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在對「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 PP)做了一系列回顧之後,這一篇,我們討論一下人工智慧(AI)在正向心理學領域的應用。

正向心理學在臨床上作為傳統心理治療的延伸,AI 可以扮演的角色不少,然而也跟前面文章所提到的多有重疊。舉例來說,透過「聊天機器人」來做情緒的支持和心理健康的衛教(例如 wysa);透過「情緒 AI」(Emotional AI)技術來提供量身定制的策略、互動練習和模擬,促進情緒調節;透過 AI 驅動的應用程式來引導使用者進行放鬆練習、深呼吸技巧或正念練習。

促進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

如果聚焦在「提升幸福感」上,那麼「促進人際關係和社會支持」或許是一個有別與一般心理健康應用的方向。

例如,使用 AI 促進網路支持團體和社群連結,幫助面臨相似挑戰的個體建立聯繫,從而交換經驗和策略(互助團體)。這呼應了 PERMA 模型中「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s)的重要性。

另一個例子,是使用 AI 系統提供使用者自身情緒的洞察,幫助使用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觸發這些情緒的因素。這些「情緒智慧介面」能夠根據使用者的情緒線索調整回應,提供更具同理心和支持性的互動。

道德和隱私問題

如同其它心理健康的領域,AI 在提升幸福感上有潛力,但同時也存在重大的道德爭議。AI 在正向心理學領域的潛力主要體現在大規模個人化的情緒和行為調節干預措施上,這有助於緩解專業人員短缺的困境,也提高了心理健康服務的可及性(accessibility)。

為了提供「量身訂做」的個人化服務,供應商不得不追蹤使用者的身心狀況,而這些資料極具敏感性,除了隱私洩漏的風險之外,這樣的服務跟「監控」之間只存在非常模糊的界線。這種技術的應用必須在強大的道德框架下進行,以避免「精神病學監控經濟」的形成:即日常情緒、行為和認知,被精明的演算法或服務供應商所操控。

而有鑑於 AI 缺乏處理複雜和高風險案例的成熟度,以及潛在的倫理風險,應優先制定負責任的 AI 實踐指南(Responsible AI Guardrails):應召集多元化的利益相關者(包括臨床醫生、患者和政策制定者)進行紅隊測試(red-teaming),以系統性地識別和減輕 AI 系統在心理健康應用中的偏差和潛在危害,確保其安全且臨床有效。




2025/10/21

[memory] 長官

之前過生日,當兵時的直屬長官傳訊來祝福,順便閒聊了一會兒。

長官他說他今年退休了。由於他是讀軍校出身,算是18歲開始上班,雖然還沒到五十歲,實際上也已經服役30年了。而我是讀完研究所才去當兵的,所以長官實際上還小我幾歲。

那兩年的當兵歲月,我們也算是互相照顧吧,雖然被剝奪自由不是什麼愉快的經驗,但最後總算能夠平安退伍,也多虧了長官的關照。

後來在國外讀書工作的期間,有一年回台灣探親,恰好接到他的通知說要結婚。我二話不說就開車到台中,直奔金錢豹--旁邊的婚宴會館,送了禮打個招呼,就又趕回台北了。說真的,我按照地址開車過去,看到金錢豹招牌的當下,真的以為是在開玩笑。


我說:「你當年不是立志要當上將軍的嗎?」

他說:「哎呀,平安退伍最重要。」

我:「這明明是我當兵時說的話吧!」

話說回來,陸軍的氣象的確沒有太多晉陞將官的機會,只能說是運氣了。


最後我問他,還沒五十歲就退休領月退俸,不會覺得很無聊嗎?他說當然會,所以也在思考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

我也來幫忙想想好了。

2025/10/17

正向心理學(5/5):實踐,挑戰,展望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正向心理學已經從一個新興的學術倡議,成長為一個具有廣泛影響力,兼具理論與實踐的科學領域。它不僅在學術界引領了研究方向的變革,其相關的理念與工具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然而,與任何有影響力的學門一樣,它也面臨著持續的批判與挑戰。本部分將總結其主要應用領域,客觀評估其面臨的批評,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軌跡。


5.1 正向心理學的實踐

正向心理學的理論並未停留在象牙塔中,而是被積極地應用於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旨在系統性地提升個人、組織與社群的幸福感。其主要應用領域包括:

  • 正向教育 (Positive Education):這是正向心理學應用最為成熟的領域之一。正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將學生「幸福感(well-being)的提升」置於跟「知識技能的培養」同等重要的位置 53。學校的課程、教學方法與校園文化,都系統化的融入PERMA模型、性格強項等正向心理學的概念 20,讓教育的目標不僅限於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更要培養他們具備韌性、樂觀、感恩、成長型思維等,能夠應對生活挑戰、實現終身幸福的心理素質 53

  • 正向領導與組織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在企業管理與組織行為領域,正向心理學催生了「正向領導」等新興的管理風格 57。這種領導風格強調關注於發揮員工的性格強項,創造積極的工作氛圍與人際關係,建立有意義的工作目標,並透過正向溝通來激勵團隊 58。研究表明,實踐正向領導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敬業度與幸福感,還能顯著的提高組織的生產力與績效 58

  • 正向心理治療 (Positive Psychotherapy, PPT):這是正向心理學在臨床領域的應用。與傳統心理治療主要聚焦於修復症狀與缺陷不同,正向心理治療在處理心理困擾的同時,也系統性地幫助個案識別、培養與運用其內在的積極資源,例如性格強項、正向情緒、希望感與生命意義 10。PPT並非要取代傳統療法,而是為其提供一個補充的視角,幫助個案不僅僅是從痛苦中恢復,更能邁向心理上的豐盛與成長 10。研究顯示,PPT在治療憂鬱症、焦慮症等方面顯示出良好的效果 61


5.2 批判與挑戰

正向心理學的迅速發展,也伴隨著一系列深刻的批判與反思。這些挑戰促使研究者們不斷的完善理論,避免理念被過度簡化或誤用,對於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對於正向心理學主要的批評,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 「有毒的正向性」 (Toxic Positivity) 的風險: 這是對正向心理學最常見的誤解與批評。當正向心理學的理念被簡化為「凡事都要積極思考」、「保持好心情」時,它就可能演變成一種有害的「有毒的正向性」 40。這種觀點強迫人們壓抑或否認真實的負面情緒(如悲傷、憤怒、恐懼),在面對困境時可能給人帶來額外的壓力與孤立感,因為它暗示負面感受是不正常的或是一種個人失敗 46。真正的正向心理學,特別是其第二波發展,恰恰承認負面情緒的價值與必要性,強調的是接納所有情緒,並在此基礎上培養韌性與成長 67

  • 個人主義的指控: 批評者認為,正向心理學過於強調個人層面的努力與責任,例如透過改變思維模式或運用性格強項來提升幸福感 46。這種取向可能忽略了社會結構性因素——如貧困、歧視、不平等等——對個人幸福感的巨大影響 47。將幸福的責任完全歸於個人,可能會導致對系統性問題的忽視,甚至成為一種為現狀辯護的保守意識形態。

  • 西方中心主義的偏見: 許多正向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與測量工具,都是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49。例如,對「幸福」的定義可能更偏重個人成就與自主性,而對「性格強項」的選擇也可能反映了西方的價值觀。這些概念直接應用於集體主義或其他非西方文化時,可能存在適用性的問題 49。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謙遜或集體和諧可能比個人熱情更受重視。


5.3 未來展望:一門全面的幸福感科學

正向心理學的發展歷程本身,恰好證明了這個領域的生命力。在過去二十多年發展的軌跡裡,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來自外界的批判,並未阻礙這個領域的發展,反而成為不斷進化與成熟的養分與驅動力。正向心理學的初期因為被批評過於天真和簡化,直接就催生了更為深刻和辯證的第二波浪潮。而 PP 2.0 被批評過於關注個人內心世界而忽略了外部環境,又進一步推動了納入制度系統和文化的第三波浪潮的發展。這個歷程說明了正向心理學並非一套制式的教條,而是一個具有自我修正能力的、充滿活力的科學研究領域。

展望未來,正向心理學的發展將可能朝向一個更加全面、整合多個領域,並且具有全球視野的方向前進。作為心理學的一個分支,正向心理學可能進步發展為一門跨學科的「幸福科學」(science of well-being)。這意味著它將更深入的與社會學、經濟學、公共政策、神經科學和環境科學等領域融合,共同探討如何在個人、社群、國家乃至全球層面促進人類的全面繁榮。

未來的研究將需要更為複雜的系統性思維,以理解個人能動性agency)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也需要更具文化謙遜的態度,去發展真正具有普適性又不失文化特異性的幸福感理論與實踐模型。正向心理學的終極挑戰,或許在於如何將其關於個人幸福的深刻洞見,轉化為能夠應對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遷、社會不公、精神健康危機)的集體智慧與行動。這條道路依然漫長,但正向心理學對「何為美好人生」的科學探索,無疑已經為人類邁向一個更健康、更幸福、更具意義的未來,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知識基礎與希望。

2025/10/16

正向心理學(4/5):正向心理學演進的三波浪潮


正向心理學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進的科學領域。自1998年正式誕生以來,它的發展經歷了三波浪潮(Three Waves),展現在理論深度、研究廣度與自我反思上的躍升,讓我們對人類幸福感的理解 33不斷的完善與深化。


4.1 第一波浪潮:確立「正向」之名

第一波浪潮始於1998年賽里格曼的初始倡議,這個階段的核心議題是為正向心理學在學術界「正名」,確立對人類積極面(如幸福、樂觀、性格強項)的科學研究作為一個學術事業的合理性與重要性 33。這個時期的論述有一個特點,作為對傳統心理學「病理學模式」(thesis)的「反論」(antithesis),支持正向心理學的論述通常帶有鮮明的立場,有時甚至採取了一種兩極化的論述方式 41

在這個階段,學者們致力於定義、測量與推廣那些被視為「正向」的心理構念,並嘗試與被視為「負向」的心理狀態(如憂鬱、焦慮)明確的區分開來 43。這麼做的主要目標,是填補心理學知識過去被忽略的空白,來證明研究「生命中美好的事物」同樣具有科學價值。前一部分介紹的基礎理論:PERMA模型、心流理論、VIA性格強項分類以及擴展與建構理論等奠基的工作,都是在這一波浪潮之中孕育和發展的。第一波浪潮的成功,在於它將心理學的焦點從「哪裡出了錯」擴展到「哪裡做得對」,為「正向心理學」在學術專業中爭取到一席之地,也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5


4.2 第二波浪潮 (PP 2.0):擁抱辯證

隨著第一波浪潮的發展,各方的批評聲浪開始陸續出現。批評者指出:過於強調「正向」而排斥「負向」,可能會導致一種過於簡化的世界觀,甚至催生出「正向的暴政」(tyranny of the positive),讓個人在面對無可避免的痛苦或掙扎時,反而感到不必要的內疚 33。第二波的正向心理學演進,又被稱為「PP 2.0」,正是對這些批評的深刻回應與自我修正 33

這一波浪潮的核心特徵是擁抱「辯證」(dialectic)思維,對幸福的本質進行更為細緻與複雜的探討 43。正向心理學的學者們承認,豐盛的人生並非沒有痛苦與黑暗,而是同時包含光明與陰影的交織與互動。

PP 2.0 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 「正向特質也可能有負面意義」 (Positive can be negative): 那些一般被視為正向的特質,在特定情境下也可能產生負面效果。例如,過度的樂觀可能導致個人低估風險,從而做出魯莽的決策;過度的堅毅可能等同於頑固,而使人錯失改變的契機 43

  • 「負面經歷也可能有正向價值」 (Negative can be positive): 那些通常被視為消極的情緒與經歷,也可能具有重要的適應性價值,甚至成為成長的催化劑。例如,焦慮可以提醒我們潛在的威脅,並促使我們做好準備;悲傷有助於我們處理失落,並重新評估生命的優先順序;經歷創傷後的內在掙扎,有時能帶來「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43

第二波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載寶Paul Wong)等人,王載寶試圖將存在主義心理學對人類苦難、死亡與意義等終極議題的深刻洞察,與正向心理學相結合 43。PP 2.0 提出,苦難不該單純的被視為是需要被克服的障礙,而是通往深刻幸福與豐盛的必要途徑 33。這種更為成熟與平衡的觀點,標誌著正向心理學從一個單純的「快樂學」轉向為對更完整人性的探索。


4.3 第三波浪潮:超越個人

在正向心理學經歷過第二波的演進,深化了對個人內在經驗複雜性的理解之後,第三波浪潮則將視角進一步擴展,超越個人心理的範疇,開始系統性地關注更廣泛的脈絡。這一波浪潮是對另一項批評的回應:早期的正向心理學研究過於集中在西方、受過良好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WEIRD)的社會背景中,其理論可能帶有濃厚的個人主義與西方中心主義偏見 48

正向心理學的第三波演進,主要特徵是擁抱多元性,並在多個層面上進行「擴展」(broadening) 41。其核心轉變包括:

  • 系統性的視角 (Systems-Informed Approach):個人的幸福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各種社會系統之中,如家庭、學校、組織、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文化 40。因此,要促進幸福感,不僅要改變個人,更要關注和改善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

  • 跨文化與多元文化視角 (Multicultural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第三波浪潮積極地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對「幸福」、「美好生活」以及「性格強項」的不同定義與實踐方式 40。它試圖擺脫「一體適用」的模式,發展出更具文化敏感性與包容性的理論與介入措施。例如,集體主義文化中的幸福感可能更強調人際和諧與家庭榮譽,而非個人的成就。

  • 跨學科的整合 (Interdisciplinarity):為了更全面地理解幸福感這個複雜的現象,第三波浪潮的學者們積極地與其他學科進行對話與合作,包括社會學、經濟學、神經科學、公共衛生學、教育學等 41。這種跨學科的努力,意圖在融入更為多元的觀點,建立關於人類繁榮的科學。

在二十餘年的時間裡,正向心理學經歷了三波的演進,清晰地展示了正向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由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從最初確立自身合理性的鮮明立場,到接納內在矛盾與複雜性的深刻反思,再到將視野投向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系統,正向心理學逐步發展成為一門更為全面、細緻與具有全球視野的人類幸福感科學。


2025/10/15

正向心理學(3/5):核心理論與學者


正向心理學建立在幾塊理論基石之上,這些理論由這個新興領域的先驅學者們所提出,它們不僅為理解人類的「幸福」提供了系統性的架構,也為後續的實證研究與應用實踐指明了方向。本部分將介紹四個最具代表性的基礎理論。


3.1 馬丁·賽里格曼的豐盛架構:PERMA模型

PERMA模型是馬丁·賽里格曼所提出的關於人類幸福(well-being)或豐盛(flourishing)的理論,是其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該模型是對其早期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一書中提出的「快樂三路徑」理論的擴展與深化 2。賽里格曼在2011年的著作《持續的幸福》(Flourish)中,將幸福的構成要素擴展為五個,並強調這五個要素的獨立性,都是人們為了自身的幸福感而去追求的目標 3

PERMA模型的五個核心元素分別是:

  • P - 正向情緒 (Positive Emotions):正向情緒是構成幸福感最直接的成分,指的是體驗到諸如快樂、喜悅、感恩、滿足、希望、愛與寧靜等正向的感受 4。賽里格曼強調,雖然幸福不僅僅是享樂主義的快樂,但擁有足夠的正向情緒是幸福人生的基石。培養正向情緒的練習,例如感恩日記,就是正向心理學諮商中常用的介入(intervention) 13

  • E - 全情投入 (Engagement):全情投入指的是完全沉浸在某項活動中的狀態,以至於個人感受到時間感消失,自我意識減退,注意力高度集中。這種狀態通常被稱為「心流」(Flow),是實現主義幸福感的重要體現 4。全情投入的關鍵在於「個人技能」與「所面臨的挑戰」之間的完美搭配,讓個人從而體驗到活動本身帶來的內在滿足感 22

  • R - 正向人際關係 (Positive Relationships):人類是高度社會化的物種,因而擁有穩固、支持性的人際關係是幸福感不可或缺的基礎 13。正向關係包括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定期的溝通、互相關心、互相幫助與欣賞 21。這些關係在順境時能分享喜悅,在逆境時能提供安慰、鼓勵與支持,是抵禦生活壓力的重要緩衝 21

  • M - 意義 (Meaning):意義感指的是一種歸屬感,感受到自己服務於一個超越自身的、更宏大的目標或事業 4。意義感為生命賦予方向和價值,使人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有貢獻的。無論是透過宗教信仰、社會服務、家庭奉獻還是對某項事業的追求,找到生命的意義,是獲得深層而持久幸福感的關鍵因素 13

  • A - 成就感 (Accomplishment):成就感指的是透過努力達成某個目標、掌握某種技能,或者追求自我超越所帶來的成功感覺 4。成就感本身就是一種內在驅動力,人們追求它往往是為了成就本身,而不一定直接為了帶來正向情緒或意義 20。透過設定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並起加以實現,能夠帶來自信與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構成豐盛人生的重要一環 13

PERMA模型提供了一個多面向的視角來理解人類的幸福感:豐盛的人生並非單一維度的,而是由情感的愉悅、活動的投入、人際的連結、生命的意義以及個人的成就等多個方面共同構成的。


3.2 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與最佳體驗心理學

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是正向心理學的共同創始人之一,他對「心流」(Flow)現象的研究為正向心理學領域提供了核心且具影響力的基礎概念。心流理論,又譯為神馳或沉浸,是關於「最佳體驗」(optimal experience)的心理學,它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在何種狀態下能感受到最深刻的快樂與滿足 24

心流被定義為一種個體完全沉浸、專注並投入於當前活動的心智狀態 22。在這種狀態下,個體彷彿被一股流動的能量所推動,行動與意識融為一體,毫不費力 26。對個人來說,這種體驗本身就是一獎勵,也就是說心流本身具有「自成目標性」(autotelic),人們從事該活動是為了體驗活動本身,而非為了外在的獎勵 28

根據契克森米哈伊及其後續研究的綜合歸納,心流體驗通常具備以下八個主要特徵:

  1. 明確的目標與即時的回饋: 活動本身具有清晰的目標,而且個人能夠立即獲得關於自己表現的回饋,從而可以調整行動 22

  2. 挑戰與技能的平衡: 任務的挑戰性必須與個人的技能水準相當。挑戰過高會引發焦慮,挑戰過低則會導致厭倦;只有在高挑戰與高技能相結合時,心流才最有可能發生 22

  3. 行動與意識的融合: 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活動本身,以至於行動變得自發而流暢,彷彿無需思考,身體便能自動運轉 24

  4. 對當下任務的高度專注: 所有的精神能量都投入到手頭的任務中,外界的干擾與內心的雜念都被排除在外 22

  5. 控制感: 個人對自己的行動及其結果擁有一種清晰的掌控感,感覺自己有能力應對任何情況 22

  6. 自我意識的消失: 對於「我」的關注消失了,個人不再擔憂他人的評價或內省自己的表現,從而能將所有心理資源投入當前的活動中 22

  7. 時間感的扭曲: 主觀的時間感發生改變,數小時可能感覺如彈指一瞬,或者瞬間的體驗被無限拉長 22

  8. 內在獎賞的體驗: 活動過程本身充滿樂趣與滿足感,完成後會帶來深刻的愉悅與成就感,這使得該體驗成為一種強大的內在動機 22

心流本身作為一種有趣的心理現象,它在正向心理學的理論體系中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它為賽里格曼PERMA模型中的「E」(全情投入)提供了具體的心理機制與操作型定義。

心流理論解釋了人們如何體驗到深度的投入與內在動機,以及這種體驗為何與幸福感息息相關: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他們不僅在享受當下,更在不斷鍛鍊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應對更高難度的挑戰。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與自我實現,是實現主義幸福感在現實生活中的完美體現。因此,心流理論成為連接享樂(過程中的愉悅)與實現(技能的成長與成就)的橋樑,闡釋了何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生活」。



3.3 克里斯·彼得森的性格強項與美德 (VIA)

正向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其核心的挑戰就是如何以科學、系統化的方式來描述與測量人類的正向特質。克里斯·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與馬丁·賽里格曼為了應對這個挑戰,共同領導了一項研究計畫,總結在 2004年出版的《性格強項與美德:手冊與分類》(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pdf15。這部著作被譽為正向心理學領域的「療癒手冊」(manual of the sanities),與精神醫療領域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互為呼應,為討論人類的優勢與強項提供一套共同的語言與分類架構 31

彼得森提出的分類系統通常簡稱為 VIA,即 Values in Action。這個系統的建構過程,嚴格的依循心理學測驗編制的六成,極為嚴謹。研究團隊對跨越數千年的哲學、宗教與文化傳統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與分析,從儒家、道家、佛教到古希臘哲學、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詳細的整理出被不同文化普遍珍視的核心美德 32。研究的結果發現,儘管文化背景各異,但有六種核心美德(Virtues)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這些美德屬於較為抽象的道德概念,而在其之下,研究者們進一步識別出24個更為具體、可測量、可培養的「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29

性格強項被定義為代表這些美德的正向特質,這些特質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感受與行為,是我們展現最佳自我、邁向豐盛人生的關鍵 31。與天賦或技能不同,性格強項被認為是我們更核心、更真實的自我體現 31。以下表格系統地呈現了VIA的層級結構:

美德 (Virtue)

相關的性格強項 (Associated Character Strengths)

1. 智慧與知識 (Wisdom and Knowledge)

創造力 (Creativity), 好奇心 (Curiosity), 判斷力/開明思想 (Judgment/Open-mindedness), 喜愛學習 (Love of Learning), 洞察力 (Perspective)

2. 勇氣 (Courage)

勇敢 (Bravery), 堅毅 (Perseverance), 誠實 (Honesty), 熱情 (Zest)

3. 仁愛 (Humanity)

愛 (Love), 仁慈 (Kindness), 社交智慧 (Social Intelligence)

4. 公義 (Justice)

團隊精神 (Teamwork), 公平 (Fairness), 領導才能 (Leadership)

5. 節制 (Temperance)

寬恕 (Forgiveness), 謙遜 (Humility/Modesty), 審慎 (Prudence), 自我規範 (Self-Regulation)

6. 超越 (Transcendence)

對美與卓越的欣賞 (Appreciation of Beauty & Excellence), 感恩 (Gratitude), 希望 (Hope), 幽默感 (Humor), 靈修性 (Spirituality)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自 29

VIA分類系統的提出,市政巷心理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式,它不僅供了一個堅實的理論與測量工具(已有數十萬人做過 VIA 性格強項調查問卷 29),更重要的是,它將「美德」這一古老的哲學概念引入了現代科學心理學的殿堂。該理論主張,真正的快樂與滿足感並非來自單純的感官愉悅,而是源於認識、發展並在生活中(如工作、愛情、家庭)運用自己最突出的「招牌性格強項」(signature strengths) 12。當我們運用自己的強項去幫助他人、追求目標時,我們會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正向情緒、意義感與豐盛感,從而建立起美好而圓滿的生命 31


3.4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擴展與建構理論

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的「擴展與建構理論」(Broaden-and-Build Theory)是正向心理學中關於正向情緒的核心理論。該理論試圖深入探討一個基本問題: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除了讓人感覺良好之外,正向情緒(如喜悅、興趣、滿足、愛)究竟有何實際的生存價值? 38

傳統觀點認為,負向情緒(如恐懼、憤怒)在演化上具有明顯的功能性:它們能夠窄化(narrow)個體的思想與行動傾向,以應對特定的生存威脅。例如,恐懼會引發「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幫助個體快速應對危險 34。然而,正向情緒的功能則更為微妙與長遠。擴展與建構理論提出,正向情緒的功能恰恰與負向情緒相反,它具有兩個核心作用:

  1. 「擴展」(Broaden)效應: 正向情緒能夠在當下短暫地擴展個體的「思想—行動庫」(thought-action repertoires),使其思維更具靈活性、創造性與開放性,並更願意探索新奇的事物與行為 34。例如,喜悅會讓人產生玩耍的衝動,興趣會驅使人去探索,滿足感則讓人想要細細品味與整合當下的體驗。這種開放的心態會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記憶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39

  2. 「建構」(Build)效應: 這種由正向情緒引發的、短暫的擴展狀態,如果能夠頻繁發生,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建構起個體持久的個人資源 38。這些資源是多方面的,包括:

  • 智力資源: 如透過探索獲得新知識、透過玩耍提升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9

  • 身體資源: 如透過戶外活動中的愉悅體驗,增強心血管健康與協調能力 39

  • 社會資源: 如在愉快的互動中建立新的友誼、鞏固社會支持網絡 38

  • 心理資源: 如在應對挑戰後體驗到自豪感,從而建立起樂觀、韌性(resilience)與更強的自我認同 38

擴展與建構理論的核心機制可以被總結為一個「上升螺旋」(upward spiral22:正向情緒擴展了我們的思維與行動,這有助於我們建構寶貴的個人資源;而這些資源的增加,又反過來使我們更有能力應對未來的挑戰,並在未來產生更多的正向情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此外,該理論還指出,正向情緒具有「消解」(undoing)負向情緒後遺症的功能。正向情緒所帶來的開闊心態,可以幫助個體從負向情緒(如焦慮、壓力)所引發的生理與心理緊張狀態中更快地恢復過來 38

這個理論豐富了我們對情緒的理解,它說明正向情緒並非僅僅是令人愉悅的副產品,而是在人類的成長、發展與繁榮中扮演著主動的、建設性的角色。它為正向心理學的介入措施(如培養感恩、仁慈等)提供了理論依據:透過有意識地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正向情緒體驗,我們可以啟動這個擴展與建構的引擎,從而為自己打造一個更具資源、更富韌性、更為豐盛的未來。